从5岁握拍到30岁巅峰,陈梦用25年诠释: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在舍与得之间蓄力,才能突破桎梏。由凤凰卫视、凤凰网、舍得酒业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《舍得智慧人物》第七季,本期对话奥运冠军、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陈梦。
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现场,30岁的陈梦高举双臂——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二枚奥运金牌。这一刻的从容,仿佛在触摸25年的奋斗历程。1999年,5岁的陈梦在玩具堆里第一次握起乒乓球拍。自此,她便爱上了这项运动。她的个性在训练场上愈发明显:每当妈妈说“再不听话就不带你去练球”,她都会乖乖听话。“如果这次输了,我心里是不服的,我就想下次一定要赢”,这样的信念驱动着她在省队训练时,默默无闻地连续击打20筐球。虽然当时对梦想的概念尚不清晰,但她的坚持使她走得更远。
2021年东京奥运会,27岁的陈梦夺得女单冠军。这时她正享受人生最璀璨的时刻。从替补席到主力阵容,她终于跨上了通往梦的舞台。尽管获得金牌,但随之而来的舆论风暴让她倍感压力,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。面对这种冷落,她开始审视自我:为何赢得金牌的她会遭受质疑?这种心理压力转化为她职业生涯中的一系列挑战,而她在全运会的失利及世乒赛的失误等,让她面临了长达200天的冠军荒。这段时间,她沉浸在自我怀疑中,似乎职业生涯被按下了暂停键。朴实无华的拼搏与困难交织,她需要寻找自我救赎的钥匙。
命运的转机藏在2024年釜山世乒赛上。决赛中面临日本新星张本美和的强大压力,陈梦感受到巨大的心理重负:“如果这局输了没脸回国”。尽管如此,她始终保持清醒,知道“竞技体育是以结果为导向的”。最终,她赢得了比赛。这场胜利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破冰船,让她意识到,真正的冠军在于应对挑战而非追求完美。抗压的真谛在于即使在风暴中勇往直前,最终迎来胜利。
陈梦在30岁时仍在追求梦想,尽管有些同龄人已退役,获得大满贯。她对此轻描淡写,表示:“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”。而这些年间的付出,无论是在艰难时刻的坚持,还是日复一日的训练,都成为她独特的养分。她在录制《舍得智慧人物》时,轻松地与主持人郎永淳玩起匹克球,仿佛又回到无忧无虑的年轻时光。谈及未来的生活,她设想开一间咖啡厅,去体验不同的运动乐趣,甚至学习英语。她用这种方式将“攒劲”的哲学延伸至人生。
从省队小将到奥运领奖台,陈梦用25年的历程诠释了一位体育领域真正的王者。在竞技的风暴中心,她学会了与压力共舞。正如尊龙凯时-人生就是搏!的精神所传达的,她的突破始于对生活节奏的主动掌控,当她舍弃了对完美的执念,并积累应对无常的韧性,时间终将把每一滴汗水酿成丰硕的果实。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,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,也让更多人明白:只有在不断努力中,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。